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针对养殖业的最新《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全链条的综合措施,大力推动节粮降耗、降本增效,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见》的核心内容围绕着饲料粮减量替代,具体包含五个部分和许多关键工作举措。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措施背后的逻辑和未来展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养殖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主要是依靠玉米和豆粕等传统饲料。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料粮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豆粕的依赖度一直上升。这一趋势加大了饲料供应的压力。根据2017年的统计,豆粕在饲料中的占比达到了17.9%,全年饲用量高达6800万吨,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这一数据主要由进口大豆供应,显示出中国饲料供应的脆弱性。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畜禽和水产品的需求还将继续大幅度的增加,饲料粮的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因此,实施《意见》所提倡的低蛋白日粮技术与非粮饲料资源的开发,便显得很重要。
《意见》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涵盖提升效率、节省资源和优化结构三大方面,从而提出了九项具体的工作举措与五项保障措施。整体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标准化养殖单位动物产品的饲料消耗量较2023年减少7%以上,全方面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具体来看:
在众多措施中,我们关切低蛋白日粮技术,这一技术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对传统豆粕的依赖。此技术指的是根据动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和能量需求,科学合理地添加合成氨基酸,使得饲料中不必要的蛋白质减少,进而达到节粮目的。研究表明,该技术在理论上可减少约2000万吨的豆粕使用量。此外,通过替代国内可用的动物源性和非常规蛋白资源,还能更加进一步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最高可替代1400万吨豆粕等饲料粮。
从优化结构节粮的角度看,发展现代饲草产业显得很重要。相较于传统的粮食作物,优质饲草的生产效率更加高,一亩增产的效能或可抵得其他传统作物的多薄亩产出,尤其是在提升牛羊养殖业的饲草供应上。科研数据表明,全株青贮玉米的土地产出效率相当于传统籽粒玉米的1.3倍,而苜蓿的蛋白质产出至少相当于两亩大豆。
为了确保《意见》的有效落地,农业农村部将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级主管部门将协同加速后续技术服务、政策执行与宣传引导的落实。行业协会和专业方面技术机构的参与也有助于总结成功经验并进行相对有效的推广。此外,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中小养殖户的技术对接,为行业的整体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针对降低饲料消耗可能带来的动物产品的质量问题,《意见》强调的是质与量的平衡。经过跟踪监测,我们不难发现到许多采用低蛋白精准配方饲料的养殖企业,动物产品的营养成分并未下降,反而还提升了动物健康水平,增强了抗病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还从生态效益的方面出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意见》中提出的养殖业节粮行动,既是应对饲料粮短缺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养殖业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措施与科学管理手段,预期将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增长,同时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的目标。在未来,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与优化,确保节粮与生态的一起发展,才能实际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总之,《意见》的实施对于整个养殖行业乃至粮食安全都具备极其重大的深远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