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通过定义和测量【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数】,让我们看清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
这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数,由四大因素构成: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通过定期推算东西方核心区域的得分,莫里斯勾勒出自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人类文明交替上升的基本发展脉络。
本文无意对此做全面综述,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如果四个因素仍然嫌多,仅选取能量获取这一项,就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刻画个七七八八。
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人归结为其他三个因素都只是利用能源的不同方式而已,颇有几分道理。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活动的规模非常小,无论是社会组织、战争能力还是信息技术,都可忽略不计。与之相反,能量获取却是不可或缺的,是因为一旦能量摄入不足,人类将会直接面临死亡。
为了生存,每天的人均能耗约为2000千卡。这驱使着早期的人类,终日奔走于森林与草原之间,或采集野果,或狩猎野兽,用以果腹。
实际上,尽管食物占据了能量获取的绝大部分比例,原始人类仍有额外的能量来源,比如钻木取火,以之取暖或者烘烤食物。
距今41-67万年前,生存在周口店洞穴中的北京猿人,已经能够随心所欲的生火了。洞中的沉积物显示,他们曾经烘烤过野马的头。
始于两万年前的全球变暖,在公元前12700年前后,在地球上形成了所谓的【幸运纬度带】。在欧亚大陆位于北纬20-35度之间,在美洲大陆则位于南纬15度到北纬20度之间。
这其中,最大的幸运儿位于南亚一个跨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约旦河谷的弧形带,称为【侧翼丘陵区】。
这个地区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野生禾本科植物,以及易于驯化的野生动物。自然资源的得天独厚,使得侧翼丘陵区成为首个见证人类【摆脱采集狩猎、走向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转变的地区。
公元前8000~前7500年之间,长江流域的人们就开始种植稻;公元前6500年,中国北部的人们开始种植粟;粟和稻分别在公元前5500年和公元前4500年完全人工种植;野猪也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之间被驯化。
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与发展,让曾经不断迁徙的人类逐步定居下来,同时也让人类所能获取的能源,不再仅限于大自然的恩赐。种植业日益精耕细作,亩产逐渐提升,人均食物获取量持续增长;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畜力的大规模使用,逐步扩大了人类的能源使用总量,既提升了农业生产,又改善了交通效率。
在这一时期,人类获取能源的方式,大多数来源于生物能,包括食物中的热量,以及所使用的畜力。要想获得更加多能量,就要扩大耕种的面积,同时改进种植和养殖的技术。
如果说农业的诞生,是人类能量获取方式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的话,那接下来的几千年,都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做一个高度的简化,那就是单产的提高,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帮助繁育更多的家畜。而更多的人口,以及更多或食用、或使用的畜力,则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养活,因而有充足的动力开垦出更大面积的农田。
这其中,对金属物品的需求,推动了人类不断寻找新的能量来源。早期的青铜冶炼,由于熔点较低,主要通过燃烧采伐的树木,来提供能量。
此后,随着铁器的日益普及,慢慢的变多的木材被砍伐。有记录显示,宋城的铁产量在公元800~1078年间增长了6倍,高达12.5万吨,这几乎和整个欧洲在1700年时的钢铁生产总量相同。
当时的都城开封城拥有百万人口,众多炼铁厂围绕着主要市场聚集起来,炼出的铁被制成军队所需的武器和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皿。
在城墙之外,铸造厂夜以继日地燃烧着火焰,黑暗的作坊喷射出火苗和浓烟,消耗数万棵树木,将矿石熔化成铁水。有铁器制造者买下整座山后将树木全部砍伐殆尽,因此将木炭价格哄抬到普普通通的家庭无法承担的程度。甚至在公元1013年,由于燃料短缺而引发了一场暴动。
炼铁产业对能源的高需求,最后导致了从古代有机经济向矿石燃料新世界的跨越。
开封靠近中国两大煤矿储备地,又临近黄河,拥有便捷的交通,在公元1102~1106年间,开封周边开辟了20个新煤炭市场。
有充分证据说明,当时四川的一个铸造厂雇用了3000名工人,每年将35000吨矿石和42000吨煤炭铲入熔炉,炼出14000吨生铁。到了公元1050年,煤矿挖掘范围扩大,家家户户都开始使用煤炭。政府在公元1098年重新修订贫困救济准则时,煤炭也成为官方唯一提及的燃料。
宋以后的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封闭。而西方从16世纪开始,进入了大航海时代。特别是南北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持续殖民,最终于18世纪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大西洋经济】。
到16世纪50年代时,平均每个伦敦人每年烧掉的煤几乎达到了0.25吨,到1610年时这数字又增长了3倍,而到17世纪50年代为止,整个大不列颠的燃料有一半以上来自煤炭。
英格兰中部伯明翰外的索霍区,再现了几个世纪之前开封的场景。此地的主人是马修·博尔顿,被称为“铁的领主”,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这里出售的是全世界想要的东西——能源。”
在博尔顿之前,几百万年来,几乎所有驱动力都来自人力和畜力。虽然人力、畜力非常惊人——可以兴建金字塔、开凿大运河、描画西斯廷大教堂——但终究有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人力、畜力是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动物需要吃,需要睡,还需不时地补给能量、添加衣物。
在这条相互依存的关系链上,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土地的支持。因此,当土地在18世纪中叶越来越紧缺时,人力、畜力也变得昂贵起来。
尽管风能和水能推动轮船和磨石运转,助人力、畜力一臂之力。但是,风能和水能同样有弊端,它们只能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使用。
人们需要的是随时随地都能方便使用的能源,这样人类能在工作中使用能源,而不是将工作迁移到能源所在的地方完成。
而这个突破,就发生在博尔顿的时代。1765年,通过煤炭的助力,詹姆斯·瓦特将燃烧的热量转化为强大的动力,【蒸汽机】诞生了。此后,通过将冷凝器和蒸汽汽缸分离,瓦特最终将蒸汽机的用煤量减少了8成。
1776年3月,瓦特和博尔顿在一次盛大的展会上,使用蒸汽发动机在60分钟内就将水从60英尺深的矿井中抽了上来,引发了轰动。
随后,嗅觉灵敏的棉布制作商成为了最早利用蒸汽动力的制造商。自此,英国开启了【机械化】的新时代。尽管机械化这个词在今天听起来常常有几分贬义,在当时可是十足的高科技。在蒸汽机驱动的机械化面前,古代的一切技术都不免相形见绌。
在机械化的推动下,1760~1815年,英国出口的成衣数量增长了100倍。纺纱的价格从1786年的每磅38先令跌至1807年的每磅7先令。虽然价格下降,但市场扩张,利润仍在继续膨胀。
从英国纺织业的例子,我们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带着【产量激增、成本下降、财富增长】三大特征的【现代化】的开端。此后,机械化如火如荼的渗透入慢慢的变多的国家与行业之中。
在这一时期,人类获取能源的增量方式,大多数来源于以煤炭为代表的化学能。蒸汽机的出现,将人类获取化石能源的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械动力的普遍使用几乎改变了所有行业的生产效率。
最早的石油记录出现在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他在西北发现的一种可燃烧粘稠液体,并命名为“石油”,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八个世纪之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梯特斯维尔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现代油井,现代石油工业就此拉开序幕。
以1900年为分界线,石油工业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之前,是煤油时期,主要用途是照明和民用燃料;之后,伴随着内燃机的发明,进入了汽油时代。借助内燃机,高能量密度的汽柴油转换成强大的动力,驱动着以汽车、卡车、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这一阶段,也是石油化学工业行业大发展的阶段。
在早期,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一家独大。1879年底,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十年之后,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它垄断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而且这种垄断地位一直持续到1911年,因此洛克菲勒被誉为“石油大王”。
垄断了美国石业的洛克菲勒,希望更进一步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石油。这引起了民众的反感,最终标准石油公司被依据反垄断法肢解,分拆成34家小公司。
后来,其中的7家公司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将业务拓展到了全球。1928年,这7家公司的负责人在苏格兰开会,联手密谋瓜分全球石油市场和稳定石油价格,人称【石油七姐妹】,它们控制了全球60%的石油生产。
从1859年近代石油的发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始终在世界原油市场占据统治地位,变成全球的能源中心。由于美国石业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所以这一历史阶段也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
随着全世界内更多的石油发现,到了19世纪60年代之后,产业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欧佩克】快速崛起,强烈冲击着“七姐妹”集团的垄断地位。到2016年,“七姐妹”的市场占比已经下降到了13%,石油价格的定价权转移到了欧佩克手中。
瓦茨拉夫·斯米尔在《石油简史》一书中,将原油市场的历史特征总结为:铁打的市场,流水的垄断。
1967年,全球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下降到38.8%,这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了新的能源革命,从煤炭时代郑重进入石油时代。
石油,由于其广泛的工业用途,获得了诸多的称号:黑金,工业血液,大宗商品之王等等。
在这一时期,人类获取能源的增量方式,大多数来源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学能。内燃机的发明,让化石能源的转换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石油动力的普遍使用,大幅度提升了人类的交通速度;作为化工原料,石油也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创造。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惊天动地的质能方程:E=mc2,即物体贮存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公式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秘。
1911年,原子能之父、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被誉为“第二个太阳系”的原子核模型。人们认识到,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中;电子绕核旋转,就像行星绕太阳旋转一样。原子的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如果把原子放大成房屋大小的气球,那么原子核还不到针尖大小。同时,卢瑟福意识到,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产生射线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发现了铀原子的分裂,为核能的释放铺好了最后一块基石。
1942年12月2日上午8点30分,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在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人类首次完成自持链式反应的实验,从而可控的释放了核能,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
不幸的是,原子能的巨大能量,最先是在战时以的形式被运用的。1945年,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将两座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此后核污染造成了更多也更长久的人员伤害。
二战后,人类开启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时代,核能发电、核能供热、核动力船和飞机等相继问世。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从而掀开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新的一页。到2004年9月28日,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有439座发电站是用原子能反应堆在运行,约占世界发电总容量的16%。
我国于1991年建成第一座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截至2013年8月底,共有17台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475万千瓦。
核能发电是利用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巨量热能,加热生成高温度高压力的水蒸气来推动蒸汽轮机进行发电,其基础原理与火力发电十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重核裂变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要比煤炭燃烧高很多,一千克铀-235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00吨标准煤。
折算下来,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燃煤电站,每年约需原煤300-400万吨,需要2760列火车运输,还带带走4000万吨燃烧后的煤灰。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要消耗3%含量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极大的节约了运输成本。
对比来看,核电比起火电,主要具有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燃料成本稳定、无空气污染及碳排放的优点,缺点大多数来源于核废料处理风险、不能灵活的开停机运行、投资所需成本更高、以及核电站事故会引发放射性污染等。
1991年11月,由欧洲四个国家资助,在欧洲联合环型核裂变装置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氢同位素氘-氚受控核聚变试验,发出了1.8兆瓦电力的聚变能量,维持的时间2秒钟,温度高达3亿度,比太阳内部的温度还高20倍。
由于核聚变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比核裂变高4倍,1千克氘和氚约相当于1万吨标准煤,因此科学家认为,氘-氚受控核聚变试验的成功,为人类打开了新的能源获取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受控核聚变的研究上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世界上已探明的铀储量约490万吨,钍储量约275万吨。这些裂变燃料足够使用到聚变能时代。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4克/升,据估计地球上总的水量约为138亿亿立方米,其中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有2000多亿吨,锂可用来制造氚,足够人类在聚变能时代使用。按世界能源消费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氚,能供人类使用上千亿年。因此,有些能源专家觉得,只要解决了核聚变技术,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
除了发电外,体积较小的原子反应堆还有别的用途,美国1955年下水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就是用和高尔夫球一样大小的一块铀推动的。“鹦鹉螺号”第一年在海上航行了几万公里,没有添加任何燃料。
现如今,核动力成为大型船舶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核动力航母与潜艇等成为海军强国的标配。
总体来看,原子能的研发与利用,仍处在早期阶段。2011年福岛核电站的泄露,到今天仍未得到妥善处理,这让世界各国对于核电发展整体保持谨慎态度。
与化石能源相比,核能的巨大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放射性、苛刻利用条件及其废料处理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其武器化的担忧,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普遍运用。
所谓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所谓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伴随着人类对于能源利用走向深入,慢慢的变多的能源从一次转为二次,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能。
1820 年奥斯特所发现电磁作用,1831 年法拉第所发现电磁感应,分别成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起源。
19世纪晚期,美国西屋公司在特斯拉的助力下,先后推动了交流发电机、感应电动机以及变压器的工业化应用。
这一时期,大发明家爱迪生开始广泛探索电力的各种用途,我们所熟知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
进入20世纪,一方面大量的电气设备应运而生,家用电器日益普及;另一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核能,慢慢的变多的一次能源通过电力生产,转化为电能。
2019年,全球电力消费量为25.8万亿千瓦时,全球人均用电量约为3400千瓦时/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消费国,2019年用电量7.2万亿千瓦时,中国人均用电量首次突破5000千瓦时/人。
与此同时,电力难以储存的特点,使得电网以及输配电系统,变得日益精密。以我国为例,当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产生空间错配时,发展以特高压技术为代表的大规模、远距离的电力输送能力,就成为了关键。
在我国,特高压是指±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电的电压等级。特高压技术,通过提升电压、降低电流的方式,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电力输送时产生的热损耗。同时,电压的提高,还能够提升线万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万伏超高压输电线倍,这使得特高压技术赢得了“电力高速公路”的美誉。
根据国家电网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特高压建成“九交十直”、核准在建“三交一直”工程,已投运特高压工程累计线公里、累计变电(换流)容量29620万千伏安(千瓦)。在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改善环境、提升电网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次能源的代表,电力的大规模生产与使用,让人类全方面进入了新的电气时代。按照现在的发展的新趋势,电力在人类的能源结构中,会占据慢慢的升高的比例。
在反思的过程中,有识之士提出:人类需要约束自身的能源获取方式,推动能源利用向着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方向转型。
以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为例,2019年,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114亿吨。其中,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42亿吨,占全球的37.0%。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参加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制定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近年来,受到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美国、加拿大等国先后退出《京都议定书》,让人类的减排事业蒙上阴影。这也与这些国家,强大的传统能源生产商的政府游说,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经过全球新能源企业的数十年奋斗,光伏、风力发电的度电成本,持续的大比例下降。特别是光伏行业,我国的领军企业慢慢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这也让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在2020年全面全球范围内的平价上网。
截至2019年末,全球风电累计装机达到 650GW,全球光伏累计装机达到 627GW。总体而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已增长到世界总装机容量的33%以上。这其中,中国光伏、风电装机双双突破 200GW,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39.5%(水电17.7% vs. 新能源21.8%)。
在新的产业背景下,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减排目标,欧洲、日本等国也纷纷跟进,提出自己的减排目标。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下降,找到了新的能源获取方式。
应该说,这一次的能源获取方式上的变更,从效率来看与化石能源相比是变弱的,但从环境友好来看,是巨大的进步。
以风电、光伏为例,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电力的生产不连续、且高波动,这就需要行业继续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减少相关成本,为储能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必要的成本空间。
【可再生+储能】的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也必将深刻的影响未来的电网格局,从当下的集中为主,走向更加【分布式+智能化】,形成新的【能源互联网】。
叠加当下的汽车电动化趋势,以及新一代通讯技术普及,这非常有可能,系统性的引发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产业革命】。
早期的狩猎采集向农耕文明的转变,靠的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所带来的更加集约的生物能获取方式。近代的工业化进程,转向了以煤炭为代表的化学能;蒸汽机的出现,使得燃烧的热量转化为强大的动力,推动各行各业出现机械化大生产的格局。过去的一百年,石油和内燃机,让化石能源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原子能,则让人类的能源获取方式,更加深入能量的本质。
进入新世纪,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巨大后果。与此同时,原子能的科学进展相对有限,举世震惊的苏联切尔诺贝利以及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让人们普遍对核能利用的潜在巨大风险感到恐惧。在此大背景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以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重视。
近年来,随着光伏、风电发电成本的持续迅速下降,新能源在慢慢的变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平价上网,日益变成全球各国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
通过复盘能源简史,我们正真看到,每一次能源获取方式的重大转变,都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路径。站在当下,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我们也可以预期的是,这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以及新的人类版图。
2. 《西方将主宰多久》,伊恩·莫里斯,美国。3. 《石油简史:从科技进步到改变世界
10月27日,朝鲜国防省发言人发布了韩国无人机渗透进入平壤事件的最终侦察结果,结果验证了在朝鲜首都圈领域被发现的由韩国放飞的无人机起飞地点、入侵渠道和渗透目的。
来源:微笑鱼厨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第一道:素烧地三鲜!第二道:肉沫藕片!第三道:蒜蓉芥兰!第四道:番茄鸡蛋炒西兰花!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 霜降节气,正值庐山秋梧醉染时,牯岭山城风动云涌,出现“磅礴云海入画卷,梧桐叶黄知秋来”诗画美景。只见小天池瀑布云流挂崖倾泻数百米,九江上空云涛如大江奔流,苍茫远山含黛,轻纱薄雾拂过,如琴湖波光潋滟,掩映在湖光山色中,分外迷人。
2024年乌拉圭大选27日开始投票,将选出新一任总统、副总统、30名参议员、99名众议员以及全国19个省选举委员会成员。初步选举结果预计于当晚公布。10月27日,乌拉圭前总统何塞·穆希卡在首都蒙得维的亚的一处投票站投票。
2012年11月23日,歼15首次成功起降辽宁舰,“航母style”火遍全国#难忘瞬间
陈梦接受媒体采访称刘国梁在东京奥运会打完后曾和自己说: 奥运会女子乒乓球拿过一次单打冠军不叫成功,拿两届才叫成功 #陈梦 #刘国梁 #奥运冠军
刘国梁女儿目标是2028奥运会,年仅八岁就曾获得过世界冠军,期待刘宇婕下届奥运会的精彩表现!
中国忽然出现的三个反常现象,让西方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个现象,老外疯狂来华旅游。以前都是中国人热衷出境游,日韩东南亚乃至欧美,到处都是中国游客。但是今天,外媒疑惑中国游客不见了,反倒是老外疯狂涌入中国,今年3季度,有818万老外入境,直接猛增了49%。这些年,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轮到这些老外“睁眼看中国”了。 第二个现象,奢侈品消费暴跌。3季度,LV母公司在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收入下滑16%;还有瑞士腕表出口中国,9月份暴跌了50%。美国精奢商业网站感叹说,现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年轻人,占据了60%的份额。面对涨价的奢侈品,他们不再狂热,而是会更多思考涨价是不是合理的。 第三个现象,国货国潮消费爆火。像华为安踏比亚迪等品牌,已经在不相同的领域掀起的反攻,得到了慢慢的变多年轻人的青睐。上半年,安踏收入337亿,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比亚迪销量超过160万辆,很多合资车企半年的销量,不如比亚迪一个月多。以前年轻人觉得用进口有面子,现在大家更加务实和理性了。 包括最近双11,各个平台卖得最好的也是国货。像天猫开售5分钟,华为小米vivo等数码品牌成交破亿;特卖服饰有优势的唯品会上,活动开启1小时,运动休闲鞋、运动裤、跑步鞋、运动外套、运动卫衣等户外品类,同比出现倍数级增长,其中大部分品牌都是安踏特步等国产。 或许在很多外媒看来,中国人对出境游和奢侈品不再狂热,转而购买国货,是一个消费现象,但是要我说,这更是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观价值观急剧转变的缩影。随国家日益强大,年轻人也慢慢变得自信,不再觉得国外的月亮更圆了!#中国购买力无敌#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有几率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要是没有英达,现在的梁欢一定不会两眼无光,沦为英达事业的牺牲品。”
文 不似少溓游编辑 不似少溓游犹记得2021年年底,影后陈冲的母亲病危,闻讯的她从美国旧金山火速回国。但由于老人病势沉重,这对母女终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陈冲的母亲在此之前就已经被认知症折磨多年,这病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老年痴呆”。然而,即便人生的大部分回忆已经模糊不清。